宣教的兩個起點

禱告是宣教的燃料,透過禱告資訊,我們知道和看到未得之民的需要。透過禱告,我們把愛的關注和上帝的愛,傾倒在未得之民身上。持續堅持為未得之民和普世宣教進展的突破和進展禱告,有10%的同工對宣教產生深刻和強烈的負擔,而堆疊、累積成順服的宣教行動。

禱告激發宣教委身

西元1989年之後,訓練中心的同工更迫切在每週四的大使命禱告會,為大使命的範圍: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地極禱告。那時我們認領為台灣各縣市、中國、中東地區、國際學園和普世宣教的進展禱告。

以後,有一些同工開始找到機會,到東亞大國培訓。透過實際在東亞大國培訓,同工們知道更多該國的需要,更有負擔為該國禱告、奉獻、實際參與。1993年第一位宣教士進入該國宣教,有一小隊同工也固定每年進入該國農村教會培訓。以後陸續有同工到東亞大國、歐洲、日本、中東地區宣教。

到去年年底,我們已差派六十一人次的實習宣教士、短期宣教士、長期宣教士。目前有四位短期宣教士,十位長期宣教士,在東亞封閉國家、法國、日本、美國、韓國宣教。

禱告是宣教的燃料,透過禱告資訊,我們知道和看到未得之民的需要。透過禱告,我們把愛的關注和上帝的愛,傾倒在未得之民身上。持續堅持為未得之民和普世宣教進展的突破和進展禱告,有10%的同工對宣教產生深刻和強烈的負擔,而堆疊、累積成順服的宣教行動。

門徒倍增帶出普世宣教

學園的目的與使命始終是協助完成大使命,透過在各地建立一生跟隨耶穌基督的倍增門徒運動,本地同工也常常置身於普世的需要和跨文化的情境中。

宣教需要先有委身的門徒,委身的門徒往往成為第一批宣教士。在本地沒有以傳福音、門徒造就為生活習慣,不可能會關心海外的需要;在本地若還不是門徒,談不上委身於近文化或跨文化宣教。

我們的策略一直是傳福音、造就門徒、差遣門徒再去傳福音、造就門徒,如此的循環或事工模式,宣教的心志與意識就容易培養。海外短宣體驗、異象之旅,或本地宣教大會、宣教論壇、假期聖經學院宣教學等認識與感染,也增添同工宣教的負擔和委身。

從1994年開始,我們固定差派短宣隊到歐洲,協助海外留學生事工,到日本協助日本的福音拓展。這些活動有的是國際學園策劃,有的是東亞區學園策劃,大多數是本地自己策劃。過去我們也與世界華福會、中華福音協進會一起舉辦華福會、宣教大會等。

宣教需要禱告,更需要人力。禱告激發宣教,點燃宣教的火。門徒倍增更直接產生宣教的人力,也帶出有潛力的未來宣教士。海外宣教是大使命與門徒倍增的產物,也是各地學園自然發展出的特色與DNA。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Pinterest
領袖發展

領導力始於了解自己

當有人要求我擔任領導角色時,我有兩種情緒:我很榮幸他們願意邀請我,但同時我又擔心自己不能做好。
我曾經答應擔任領導職務,但馬上就有一種沉重的感覺,覺得自己無法堅持到底。當我準備好這個角色時,那種沉重的感覺持續了好幾個月。

繼續閱讀 »
靈命成長/基督徒生活

長期單身如何成為一種美麗和尊嚴的召喚

聖經教導說,上帝呼喚一些人保持單身是有目的的,而這種呼喚可以持續一生。

在聖經中,未婚人士有更多的時間奉獻給上帝並履行祂的使命。對耶穌來說,獨身和長期單身並不是詛咒,而是服務上帝和祂的使命的美好而有尊嚴的召喚。

繼續閱讀 »
靈命成長/基督徒生活

渴望旅行,渴望上帝

神渴望賜給我們豐盛且滿足的生命。但當我們只是在尋找「祝福」而不是「賜福的那一位」時,我們的靈魂就無法經歷到我們被創造出來真正該擁有的滿足。 我們受造是為了與神建立關係。 我們之所以渴望「旅程」,是因為神在我們內心深處放下了一個尋找祂的渴望。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