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的兩個起點

禱告是宣教的燃料,透過禱告資訊,我們知道和看到未得之民的需要。透過禱告,我們把愛的關注和上帝的愛,傾倒在未得之民身上。持續堅持為未得之民和普世宣教進展的突破和進展禱告,有10%的同工對宣教產生深刻和強烈的負擔,而堆疊、累積成順服的宣教行動。

禱告激發宣教委身

西元1989年之後,訓練中心的同工更迫切在每週四的大使命禱告會,為大使命的範圍: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地極禱告。那時我們認領為台灣各縣市、中國、中東地區、國際學園和普世宣教的進展禱告。

以後,有一些同工開始找到機會,到東亞大國培訓。透過實際在東亞大國培訓,同工們知道更多該國的需要,更有負擔為該國禱告、奉獻、實際參與。1993年第一位宣教士進入該國宣教,有一小隊同工也固定每年進入該國農村教會培訓。以後陸續有同工到東亞大國、歐洲、日本、中東地區宣教。

到去年年底,我們已差派六十一人次的實習宣教士、短期宣教士、長期宣教士。目前有四位短期宣教士,十位長期宣教士,在東亞封閉國家、法國、日本、美國、韓國宣教。

禱告是宣教的燃料,透過禱告資訊,我們知道和看到未得之民的需要。透過禱告,我們把愛的關注和上帝的愛,傾倒在未得之民身上。持續堅持為未得之民和普世宣教進展的突破和進展禱告,有10%的同工對宣教產生深刻和強烈的負擔,而堆疊、累積成順服的宣教行動。

門徒倍增帶出普世宣教

學園的目的與使命始終是協助完成大使命,透過在各地建立一生跟隨耶穌基督的倍增門徒運動,本地同工也常常置身於普世的需要和跨文化的情境中。

宣教需要先有委身的門徒,委身的門徒往往成為第一批宣教士。在本地沒有以傳福音、門徒造就為生活習慣,不可能會關心海外的需要;在本地若還不是門徒,談不上委身於近文化或跨文化宣教。

我們的策略一直是傳福音、造就門徒、差遣門徒再去傳福音、造就門徒,如此的循環或事工模式,宣教的心志與意識就容易培養。海外短宣體驗、異象之旅,或本地宣教大會、宣教論壇、假期聖經學院宣教學等認識與感染,也增添同工宣教的負擔和委身。

從1994年開始,我們固定差派短宣隊到歐洲,協助海外留學生事工,到日本協助日本的福音拓展。這些活動有的是國際學園策劃,有的是東亞區學園策劃,大多數是本地自己策劃。過去我們也與世界華福會、中華福音協進會一起舉辦華福會、宣教大會等。

宣教需要禱告,更需要人力。禱告激發宣教,點燃宣教的火。門徒倍增更直接產生宣教的人力,也帶出有潛力的未來宣教士。海外宣教是大使命與門徒倍增的產物,也是各地學園自然發展出的特色與DNA。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Pinterest
心好男人

找回起初的愛

因爲工作壓力大,每天早出晚歸,和太太時常爭吵。這樣的生活過了三年,有一天,太太突然離家,簡訊上寫著她想離婚的理由:就是我曾經與女同事的曖昧對她傷害很大;爭吵時對她有很多言語暴力;以自我為中心、不體諒她……等等。最後的結論是:「她已經失去了對我的愛與信任,無法和我一起生活。」

繼續閱讀 »
現任同工蒙召見證

現任同工蒙召見證-張心芮

當我持續委身在大使命當中,上帝也賜下看見需要的眼光。使我看見靈魂的價值,遠勝過地上的一切。唯有跟神同行得著靈魂,才能使我得著滿足。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