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從禱告開始的。
打從劉寄萍和張靜如兩人結婚後,都會在每週一晚上,為全家信主迫切禱告。他倆都是第一代基督徒,因此對傳福音給家人特別有負擔。
那年張靜如的小妹出國深造,岳母為她準備一尊佛像祈求保佑。張靜如送給小妹一本聖經,誰知小妹把聖經留在台灣,卻背著佛像赴美。
因著小妹赴美,整個家族開始一段奇妙的信主之旅。
小妹在美求學期間備受基督徒的照顧,她深受感動決定成為基督徒。後來岳母去幫她坐月子,跟著小妹全家去教會,在潛移默化中決志信主。回國後,岳母就積極帶著岳父一起上教會。不久,岳父也成為主內的弟兄。
只剩下哥哥和嫂嫂一家還未信主,就在岳父的追思禮拜後,他們在參加遇見神營會中歡喜接受耶穌。
接著劉寄萍和張靜如集中火力,為劉寄萍的家人能早日信主,花更多時間禱告。
劉寄萍的爸爸在生病前曾表示,「我這輩子應該不會信耶穌了…」言猶在耳,兩個月後就因感冒住院。
一個深夜他忽然開口:「我想要信耶穌!」。見機不可失,劉寄萍夫婦立刻向他分享四律,帶他做決志禱告。
雖然後來劉寄萍的爸爸回到天家,卻為家人信主留下伏筆。
在爸爸的追思禮拜中,劉寄萍的媽媽和弟同時回應牧師的呼召,決志信主。
信主後,劉寄萍的媽媽在病床中與神與相遇。
那是2012年的七月,正當劉寄萍夫婦正要去法國短宣前夕,劉寄萍的媽媽忽然氣喘發作住院。病情急轉直下,醫師告知若狀況沒改善就需要氣切。劉寄萍想起媽媽曾交代「我不要氣切!」他一時不知所措…
正當劉寄萍感到左右為難時,媽媽用不可置信的語氣對他說,「剛才有個人到我面前來,用台語跟我說,『不必擔心!根本不需要氣切,你會平平安安地出院。』」她不敢相信眼前發生的事。
沒錯,是上帝親自造訪劉寄萍的媽媽。果然不到一週,她就平安出院。
到了2020年,劉寄萍和張靜如的兩個家族全部都進入神的家中,名副其實稱為「基督是我家(族)之主」,他倆為此禱告有二十七年之久,深深經歷禱告的大能。
劉寄萍滿有信心地宣告:「不灰心、不放棄,只要持續禱告並及時行動。在神所定的日子,祂必成就大事。」
(劉寄萍與張靜如夫婦為台灣學園傳道會同工)
提到澎湖,你會想到什麼?花火節、水上活動還是淒美的愛情故事…
對學筬來說,到澎湖短宣一個半月,是他屬靈生命的大躍進。
這是一個被遺忘的小島,住著一群被遺忘的人。很多人來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短宣,頂多一兩週就回台灣。頭殼壞掉才會想待下來,殊不知,島上毒品氾濫、性混亂,令人望之卻步。
年輕人打架是家常便飯,造成許多內耗、不合一。學筬在「異象之旅」後,毅然決然地學習做領袖,帶著兩位畢業生開始接受不可能的任務。
學校團契社團斷層,迎新活動來了十幾人,卻只有三、四人留下來,社員少得可憐。「他們很特別,不是有情緒障礙,就是內心受傷者。」學筬回想。
學生有憂鬱症,不斷說重複的話,需要常常陪伴。每天聆聽重複的話,「聽到懷疑人生!」學筬說苦笑,若非從神而來的愛與接納,真的沒辦法繼續關懷下去。
憑著單純的傻勁、耐著性子,學筬每天不厭其煩地傾聽學生的千篇一律:不是這個人得罪他,就是那個人傷害他…漸漸地,學生對學筬開始掏心掏肺。
「嗯,時候到了 !」學筬見機不可失,不急不徐地拿出四律,跟學生娓娓道來,聽著聽著,學生慢慢打開心扉,欣然接受耶穌成為他生命的救主。
經過學筬不斷地陪伴,不停地禱告,終於結出屬靈的果子。學生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不僅從憂鬱便喜樂,更令人驚訝的是,他的生命改變後,主動使用四律傳福音,樂於分享自己如何經歷神。
看到學生的蛻變,學筬不由的想到自己,也曾被世界吸引而離開上帝,活脫是個失而復得的浪子,「他不壞,他是我弟兄。」學筬有感而發。
有了這段漂泊的日子,學筬很珍惜回到神的懷抱。
「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加福音 22:32)
有了神的話做後盾,學筬更堅定回應神的呼召。如今,他甘心樂意委身大學事工,為主所用。
(作者為學園傳道會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