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P的全名是「Strategy Planning Process」(策略性計畫的過程)。說它是個「過程」是因為這個時代外在因素的變因太多,以至於大家常常感慨「計劃趕不上變化」。這個計畫工具最大的優點,舉例來說,就是好像行駛在大海上的船,沒有固定的軌道,只有一個確定的方向。與一般計畫(如同火車鐵軌)不同,比較能對外界的反應做出彈性的回應。
也因此,這個策略工具最合適使用的團隊應該是一個能夠定下團隊目標與使命的領袖團隊,比如一個公司的決策階層、大教會的核心領導團、或一個新拓殖的教會的牧師並其開拓同工一起使用。
這個策略工具最適宜使用在「方向性」的決策,而不是細節的計畫。方向性的決策涵蓋範圍廣,比如,台灣行政院為了推動經濟成長,提出「新南向計畫」。方向性的決策應該要包含廣泛而不具有細節,因為包含廣,外交、經濟、教育、各部會都應該配合此大方向的決策,擬定本部會的細部具體執行步驟。
所以,當教會使用這個工具的時候,就是教會的領導團隊提出教會整體前進的大方向,而教會組織的各個部分(無論對外宣教、對內牧養的各個組織架構)都可以一起配合。
SPP有六個計畫要素,分別是目標、現況分析、臨界質量、關鍵路徑、資源釋放以及評估。以下簡單說明以下這六個要素要如何發展。
目標,如同我們航程的終點,必須知道我們要往哪裡去。想像一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那位)並他船上的航員,當他出發時,不知道要前往何方;當他抵達時,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當他返回時,他不知道自己曾經去過哪裡。若你是哥倫布(領袖)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若你是他船上的航員,會不會感到很挫折?
所以計畫的開始,需要領袖與團隊設定清楚的目標,這個目標可以藉著使命宣言來設定組織存在的目的、使命、異象,並這個組織如何運作與合作所看重的價值。
其次,需要認真的評估現況。現況如同登山地圖的紅點,我們知道自己身處何處,才能找到正確的路徑前往終點。現況分析又可大致分為內外兩個向度的四個要點:內部分析包含了解自己組織內部的策略性事實,強點(Strength)與弱點(Weakness),以及外部分析,透過機會(Opportunity)與威脅(Threat)了解群眾與工作環境的外部狀況。強點與機會應該是我們之後策略的起點。若我們一直關注我們所沒有的(弱點),我們會落入怨天尤人的狀態。
第三,臨界質量。臨界質量的意思是,我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往下一個階段推進?所以,在這個步驟中,需要認真的評估可用資源以及現有容量的情況。最合適放在這裡的經文應該是路加福音14:28-32。盤點現在手上的資源,並思考沒有的資源要如何取得。
第四,關鍵路徑。關鍵路徑又有個別名是「策略規劃」(就是前面所說的大方向)。策略規劃不同於戰術規劃,應當是3-5年大方向的規劃。並且在描述上應該是非常不具體、不細節,以至於每個部門都可以一同參與的。關鍵路徑若是設定的好,可以整合凝聚組織內各部門的一致性。
第五,資源釋放。這個步驟又稱為戰術規劃,是12-18個月的具體與細節計畫。這個步驟的每個部門應當根據總體策略,訂出自己部門的計畫。簡單來說,戰術規劃就是告訴我們【誰】要在【何時】要【做什麼】;他們要以【多少代價】,帶出【怎樣的結果】來作這件事。
最後,評估。評估的目的就是確認我們所輸入的資源有沒有得著我們所期待的結果。所以,總是用結果是否合乎目標來評估我們所做的。
在一個年輕人都出外打拼的舊社區,當一個新拓殖社區教會的牧師及其同工團隊要一起進行SPP計畫的擬定,他們首先需要設定清楚的目標。他們的目標是在這個社區中有10%的社區民眾信主加入教會,受牧養、造就並差遣。異象是教會成為社區居民的活動與生活中心,福音廣傳社區。
接下來教會要進行現況分析,了解自己組織內部的強點(Strength)與弱點(Weakness),以及外部分析,透過機會(Opportunity)與威脅(Threat),了解社區鄰里的狀況。
教會了解自身的強點在於牧師與同工間有合一的關係,溝通無障礙、有好的主日學師資。
針對社區鄰里,教會弱點在於牧師與同工皆為社青,而社區多為老人與小孩,生活共通性較弱;並且跟里長與鄉公所缺少互動,在申請補助經費上,機會較少。
教會機會點在於政府對老年與幼兒照顧政策的補助,可以讓教會進行此類照護有支持。威脅點在於老人根深蒂固的傳統宗教信念,很難打破,而附近廟宇勢力亦有攔阻。
教會目前有的資源是單身社青同工3名,一對夫婦,可以與救助協會合作,針對小孩提供免費課後輔導班及老師鐘點費,1週有5天,讓更多孩子來到教會。因為社青工作為小學老師、鄉公所公務員,上下班規律,所以下班可以輪替送孩子回家,還可以進行家庭探訪,陪老人家聊聊。等孩子較大成為青少年的時候,可以讓青少年協助顧小學孩童,教會同工再進行下一步的老人關懷。
教會3-5年大方向的規劃,在社區中「傳福音, 造就門徒, 差遣門徒」,參與短宣,並於第5年進行植堂的預備,差遣門徒。
第一階段:建立社區好名聲
第二階段:領社區小孩信耶穌
第三階段:建立青少年成為門徒
第四階段:帶領社區家庭信耶穌
根據關鍵步驟,教會擬定以下計劃。
第一階段(12-18個月):建立社區好名聲
當老人看到教會對孩子的正面影響?對教會有善意, 並且能來往,可以進行一些福音活動: 讚美操/ 歌唱班
第二階段(19-36個月):領社區小孩信耶穌
若教會已經在社區中建立好名聲與可信度,可以把孩童活動舉辦在教會,邀請老人家來教會參加。也可以帶著小孩進行社區服務的活動。
第三階段(37-60個月):建立青少年成為門徒
當第一批孩童已經到青少年的年齡,可以成為牧師與同工的助手,建立他們福音的負擔,給他們領導的機會。如此,可以讓青少年輪值來教會課後陪讀,他們自己也在教會讀書,釋出的同工時間,就可以開始考慮往老人白天的活動發展。
第四階段(37-60個月):帶領社區家庭信耶穌
每6個月進行一次團隊評估。評估階段性目標是否達成,是否要繼續往下一個階段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