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來自寮國和泰國的琪雅是家族裡第一批考上大學的,爸爸希望她在300人的家族聚會中可以分享大學生活,鼓勵她的堂表弟妹也努力考大學。琪雅熱愛分享她的故事,但一旦談及她的大學經歷,勢必得說到最重要的那一點:大一時禱告接受耶穌。「但是我之前根本沒有想過要跟家人分享基督,因為我覺得他們不會了解。」
在為這件事禱告過後,她決定要在家族面前分享她認識耶穌的見證。雖然琪雅確知上帝引導她要分享,她仍然很掙扎。「我真的很害怕,但我想到了耶利米書1章7-8節,這就好像上帝在對我說話,『你不要懼怕他們。我吩咐你說甚麼話,你都要說。』」當她站在全家族面前,看著台下的老老少少時,這些話又在她腦中響起,她便開始分享。
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每一個人都跟琪雅一樣,我們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們與耶穌相遇的故事。當這故事結合了我們想要和他人分享的渴望,我們便獲得一個強而有力、不易受限、且富有意義的方式,使他人與上帝的心相連。
巴拿馬的一位學園同工小奧教導他的學生在學校裡使用個人故事分享福音。他說:「我相信到處都有人很渴望知道別人的生命中發生了什麼事。因此你可以運用你的個人見證,把引發人興趣的種子放進那些正在尋找生命答案的人心中。」
但是當我們即興地分享生命故事,甚至一不小心就會講太久,這樣要如何能明確有效地說出上帝改變我們生命的見證呢?
琦娜是南佛羅里達大學的大一新生,她在暑假短宣的時候學到怎麼預備她的故事。這個訓練使她眼界大開,因為她看見她自身的經歷能產生何等大的力量。原本她想,從小生長在基督教家庭、人生也都很平順,就是個平淡無奇的經歷,大概很難興奮地向人分享基督。「我以為見證都是要很神奇、很像電影情節那樣的內容。這真是我最大的誤解了。」
一位學園同工幫助琦娜把她的故事分成三個部分,「如果同工沒有幫助我了解見證應包含什麼,我還真不知道有什麼重點好寫。」
見證不是把整個人生故事說出來,而是可以把自己的人生切割為下列三個重點:
在訓練中,琦娜也學到見證必須真實,「這使我能與人相連,否則我會很容易忘記讓大家知道我也只是個人。」
一次跟室友聊天時,琦娜發現她們的童年經歷有很多相似之處。因著有共同經驗,琦娜就順勢和她的室友分享她的見證,不只是她生命中已經改變的部分,也誠實地分享了她仍面對的掙扎,像是完美主義和總想滿足他人期待。「我室友完全能理解我在說什麼,她也能體會那些掙扎。」
告訴別人我們的故事不只是說出一段經歷而已,做好準備和有內容是一樣重要的。
在《Lifestyle Evangelism》一書中,阿爾德里奇博士寫道:「一個經過縝密思量的發表,是在告訴聽者,這個信息很重要、值得他的關注。」
凱悅酒店集團的一位主管史考特.沃克發覺把想法寫下來、複誦關鍵字詞、請人提供意見,最能幫助他有效地與人分享基督。「寫在紙上真的有幫助,因為這些是從心裡來的想法,透過書寫幫助我的思緒不混亂,我也因此可以更自在地認識我自己。」
反覆練習作簡短的見證、更熟悉自己的故事,會使我們在無論有五分鐘或半小時的場合,都能分享基督。史考特說到:「見證不只能從頭分享到尾,我發現熟練之後,要擷取其中一段來分享是非常容易的。」無論是面對陌生同學、隔壁鄰居、常在咖啡店遇到的人,我們的故事都能融入與他人的自然對話之中。而且述說我們的故事,也是在為他人即將展開的故事鋪路。
琪雅帶著盼望,站在家族面前分享耶穌,相信他人的故事也即將展開。
在她分享大學生活的普遍情形之後,她開始說明基督如何在她的生命中產生巨大轉變,基督拿走她想自殺的念頭、也幫助她處理憤怒的情緒。一開始有一位表親對於她談論上帝感到不滿,但她的弟弟為她挺身而出;弟弟表達自己渴望接受耶穌,也鼓勵其他人這麼做。琪雅在她的電腦裡下載了她家族的母語─赫蒙語(苗族的一支)的《耶穌傳》,透過播放這部電影和一些福音對話,家族中因此有37人接受基督。雖然她父親不諒解她的舉動、自此刻意和她疏離,但她並不後悔當時做的,也對未來有積極的盼望。
無論當下或結果如何,上帝總是能使用我們的見證影響我們身邊的人,可能是在人心裡放下希望的種子,可能回應了某些人靈性上的疑問,也可能是引導人決志。總之,祂就是我們不斷述說故事的終極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