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生活反思 來自德國的禮物 我剛到柏林,入住在西南邊施特格利茨區 (Steglitz) 藍哥街五號的國際之家。我的前室友留下這個小秤,放在書桌的抽屜裡,要留給我使用。 那時我剛到異地,人生地不熟,特別想念臺灣的同事和親友。我最需要寫信與親友聯繫,抒發我的鄉愁。 閱讀全文 »
信仰生活反思 與神相遇的路徑 2 這本書分享了九種親近神的路徑。上一篇我們分享了自然主義者、感官主義者、傳統主義者,這一篇我們分享隱修者、行動主義者、照顧者三種路徑,和每一種路徑的特徵、傾向、表現。 閱讀全文 »
信仰生活反思 與神相遇的路徑 1 這本書分享了九種親近神的路徑。這一 篇我分享自然主義者、感官主義者、傳統主義者這三種路徑,以及每種路徑的特徵、傾向、表現。 當你閱讀時,請在每一種路徑的每一項說明,從O到五,給自己打分數,我也會逐一分享。 閱讀全文 »
信仰生活反思 愛你不完美的家人 爭執過後,先道歉的人是媽媽。媽媽對孩子總是有更多的愛、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更能拉下臉來溝通、和好,更能放下自己以成全大局。孩子總愛留在原地計較誰對誰錯,卻沒看見媽媽早已往前跨了一大步,用愛攻下是非的山頭。 閱讀全文 »
信仰生活反思 陽台上的小板凳 因為自己今天起得晚,本不想禱告,但因兒子的貼心之舉,提醒了她要常常磚告、不可倦怠,於是,媽媽放下手邊的碗盤,走入陽台,坐下禱告。哪怕家人都已起床,難享安靜專注,也不要放棄與主親近的片刻。遲了,不表示可以缺席。 閱讀全文 »
信仰生活反思 不再是我 因著聖經教導要孝敬父母和愛神、愛人,我開始學習關心家人。時不時會問媽媽:「媽,有什麼可以幫你的嗎?」我也常為他們禱告。漸漸地,家人看見我的態度與生命的改變。還記得有一次,之前討厭我的弟弟竟然跟我分享他的心事與想法, 令我好詫異。 閱讀全文 »